微光王者 為錄影而生‧Sony A7S

Sony的A7系列在去年可說是搶盡了鋒頭!從強調高速對焦的A7,到追求高畫質的A7R,都擁有不少用戶在支持著,也因為副廠為E-mount開發的轉接環早已行之有年,當全片幅的E-mount降臨時,對它牌系統的使用者來說有著更大的吸引力;首先是低於市場的售價、再來就屬體積上的優勢了,雖然A7/A7R最初只有三顆鏡頭可以選擇,但就在今年陸續增加了FE 24-70mm F4 ZA OSS、與FE 70-200mm F4 G OSS這兩顆光圈恆定F/4的變焦鏡頭之後,總算讓玩家吃了顆定心丸,以微單眼來說FE鏡的推出速度也稱得上是快,預計下半年到明年之間還會再發表五顆新鏡,真是叫人期待!

雖然A7/A7R已經替半透明反光鏡機種扳回了不少顏面,但Sony前進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就在今年四月於拉斯維加斯的NAB 2014展覽中正式發表了Sony A7S這款主打全新的感光元件、超高感光度、支援4K錄影以及4K Clean HDMI輸出,另外還內建許多職業用戶所需的進階錄影功能,例如相片設定檔、S-Log2 gamma、支援TC及UB,以不到七萬元的售價來說,對於業餘甚至職業用戶來說,都有著一定的誘因,當然價格是考量點之一,但如此輕巧的機身就錄影規格及擴充性來說,A7S的的確確是市場唯一,而且它又是全幅機種,靜態影像的表現能力也無庸置疑,這才是A7S厲害的地方,動靜皆宜。

☆ Sony A7S‧拍攝樣本 Part I(機身直出無後製)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Sony A7S‧外觀暨功能介紹


A7S從機頂、內部框架直到正面均以鎂合金材質打造,這點與師出同門的A7R相同,而重量也是A7系列中最重的,淨重來到446公克;機身尺寸則維持在126.9 x 94.4 x 48.2(mm),依然是全世界最小台的可換鏡數位全幅機種。


過去A7R的「R」代表著Resolution,與高畫質、高解像力的表現不謀而合,A7S的「S」則意指Sensitivity(靈敏度),這也非常符合A7S高感度、低光源作業能力的形象;A7系列從A7、A7R到A7S皆各有其優勢及強項,可說是一門三傑。


A7系列雖然貴為全片幅,但仍舊沿用NEX時代的E-mount,除了可對應專屬的FE鏡使用之外,亦支援過去所有的E鏡頭,只不過在拍攝前需要設定為APS-C的裁切模式,拍攝所得到的影像才不會出現成像圈。A7S所搭載的感光元件仍為全片幅Exmor CMOS,使用BIONZ X影像處理引擎,強調可以改善邊緣畫質,有效提昇高ISO的工作值,可以針對亮暗部的雜訊區域各別做處理,官方表示BIONZ X的處理速度要比舊型的BIONZ快上三倍。

A7S為了追求高感度低雜訊的能力,刻意影像的有效畫素降至1220萬(約只有A7畫素的一半),對相機領域不甚熟悉的朋友,看到這數字可能會忍不住噗疵一笑,但對於資深玩家來說,全片幅搭配千萬出頭的畫素,對高ISO表現絕對有相當大的幫助,這點從畫素密度來看也可以得到合理的答案,而這也這是A7S誕生的目的;感光度擴展後範圍最廣可達ISO 50-409600,同時支援靜態及動態拍攝,原廠表示A7S在訊號飽和度是A7的2.3倍、感光度達3倍、訊噪比的控制要好上2倍。

過去的全片幅可換鏡相機,在進行動態影像拍攝時,難免都會遇到摩爾紋的情況,尤其當遇到線條複雜的服裝或是遠處佈滿窗格的大樓,若是照片還有修片的可能,倘若是拍片時出現的話,那可就頭痛了!A7S為了完全避免「摩爾紋」的問題,採用「全像素資料讀取錄影」技術,也就是說錄影過程的每一個像素資料都可以正確的被讀取並且傳輸(無跳行傳輸及分格處理)),同時這技術也是首次實現在全片幅數位相機上,讓有重度錄影需求的用戶不必再因「摩爾紋」而感到困擾。


★ 前簾電子快門 / 靜音快門

 
A7系列中僅有A7與A7S支援電子式前簾快門,唯獨3640萬畫素的A7R不支援,想必各位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吧?!那是因為A7R的畫素過高導致電子訊號處理的速度跟不上實體後簾快門的速度,乾脆前後簾快門都以實體結構來呈現還比較乾脆,也不用擔心影像訊號被吃掉的問題,但需要擔心的就是前後快門簾啟閉所帶來的微震。

A7S是A7系列中畫素最低的機種,除了擁有電子式前簾快門之外,甚至連實體後簾快門也可以取消,快門的啟閉完全由電子訊號來控制,而這選項就稱為「靜音拍攝」,在演奏會或是安靜的場合中記錄畫面也無需擔心干擾到旁人;而這也是拜A7S的低畫素所賜,相對訊號處理的速度也快,讓A7S具備這個小小的優勢,快門按下完全不會出現任何聲音。


▲【Sony A7S】前簾電子快門 ON / OFF 


▲【Sony A7S】靜音快門測試 


★ 清晰影像縮放

 
A7S與Sony近年的數位影像機種都同樣內建「清晰影像縮放」與「數位變焦」這兩個功能,「清晰影像縮放」最多有兩倍的放大功能,放大後的畫素可維持在1220萬,有全片幅做後盾其實「清晰影像縮放」開啟後的畫質都還在可接受範圍內;但「數位變焦」就單純只是擷取影像中央的訊號,跟進繪圖軟體進行照片裁切沒什麼兩樣,若是跟「清晰影像縮放」同時使用的話,畫質會嚴重衰退,所以一般來說是不建議開啟的。以下提供「清晰影像縮放」的範例供各位參考。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清晰影像縮放「關閉。」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清晰影像縮放「1.5x」。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清晰影像縮放「2.0x」。



為了方便拍照及錄影,變焦鏡還是最佳的選擇,這次Sony同時提供了FE 24-70mm F4 ZA OSS與FE 70-200mm F4 G OSS這兩顆光圈恆定F/4的變焦鏡,但這兩顆鏡頭的出勤率差不多是9:1,因為拍攝題材的緣故,70-200mm在我手上能發揮的時間並不多。


Sony繼承了Minolta的傳統,在握感上絕不容妥協,這從早期的Alpha機種上就可看出端倪,而A7S也同樣有著這優勢,不僅握把的深度足夠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蒙皮的止滑性也不錯,同時在握把的上方可以看到一具指令轉盤,非但不會與快門鍵相抵觸,同時它還非常容易就手。


機頂維持著乾脆俐落的設計,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熱靴座與兩旁的收音孔、拍攝模式轉盤、快門鈕、自訂鍵以及曝光補償轉盤。


「多重介面熱靴座」這結構想必各位都不陌生,因為從A-mount、E-mount、Cyber-shot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且推出到現在也近兩年了,除了可外接閃光燈之外,還支援錄影專用的補光燈HVL-LE1、ECM-XYST1M立體聲麥克風、RDP-CA3M高功率喇叭...等等。


機背螢幕的規格維持在三吋92萬點,此外機背的按鍵、轉盤配置也都與A7/A7R一模一樣,比較可惜的是並沒有針對錄影用途開發新功能。


★ 功能選單自訂 / 多顆實體按鍵亦可自訂

 
從A7/A7R開始功能選單的呈現方式就做出了改變,剛開始我也不太能適應,但習慣後發現比過去更好用,因為這12組功能選單全都可以自訂,多數情況根本不需要進入MENU調整,以Fn加上轉盤就可以調整許多參數。看到右圖可以發現到功能選單的項目與拍攝畫面所顯示的其實會有出入,拍攝當下顯示的包括了動靜態資訊,畫面左上角的消音符號代表我啟用了「靜音拍攝」這功能。

 
以上的功能選單設定的頁面,共計有12項可自訂,若各位不知道該設定什麼項目的話,可以參考小編的設定。

 
從機頂到機背共有11顆實體鍵與轉盤可以自訂其功能,但許多按鍵我都還是維持原功能,並未進行自訂的動作。


內建XGA等級的OLED電子式觀景窗,解析度高達236萬點,同時具備距離感應器,當肉眼靠近時訊源會從機背螢幕切換至電子觀景窗;用慣一般DSLR取景的朋友,剛開始接觸電子觀景窗或許會不太習慣,因為亮度及解析度的關係,但這在Sony推出XGA OLED電子觀景窗後已經大幅獲得了改善,因為影像非常的細膩,畫面遠遠超越機背螢幕,在強光下錄影更有著絕對的優勢,一般DSLR被迫只能倚賴機背螢幕取景,在烈日下錄影可能還得外掛遮光罩才看得到畫面,若是用A7S拍攝的話,可以完全排除這個問題。


A7S的外露式轉盤的側面皆有止滑設計,基本上都可以用單指來操作。


在Sony相機上常常可以見到翻轉螢幕的設計,當然A7S也不例外囉!螢幕可90度水平調整,適合在低角度時取景拍攝。


高舉相機時亦可下傾約45度來取景,後繼機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加入翻轉螢幕,但前提是電子觀景窗得被迫取消或是改為外接,個人覺得機率一半一半,畢竟較低階的A5已傳聞許久,暫且就把希望寄託在它身上吧!


如果你是Android手機的用戶,可能多少都玩過NFC這功能,從上圖可以看到機身右側設有Wi-Fi傳輸與NFC感應晶片,想要讓手機自動開啟專屬APP的話,首先手機要內建NFC並且已經安裝好PlayMemories Mobile這個APP軟體,首次設定完成之後,往後只需要將手機靠近A7S便可快速的喚出程式,接著選擇你要執行的項目。這裡順便可以看到「錄影鍵」的部份,設計在非常的外側,幾乎沒有機會誤觸到。


A7S儲存媒體同時支援SD(SD、SDHC、SDXC)與Memory Stick(Memory Stick PRO Duo、Memory Stick PRO-HG Duo、Memory Stick XC-HG Duo)格式,另外還相容UHS-I高速傳輸規格。從上圖各位可以發現A7S我搭配的是一片64GB的SDXC記憶卡,那是因為A7S支援最新的XAVC S影片格式,這跟記憶卡的寫入速度無關,唯獨使用SDXC卡才可以錄製XAVC S的影片。


雖然原廠並未強調,但A7S依然保有防塵、防滴的特性,機身左側的保護蓋能提供基本的防護功能。


A7S在機身的左側設有麥克風輸入與監聽孔,看來A7S對錄影用戶還挺友善的;再來是Micro USB插槽以及Micro HDMI的輸出埠,其中那個Micro USB插槽支援機身充電,也就是說外出除了帶備用電池之外也可以帶行動電源隨時幫A7R補充電力。


A7S的產地與A7/A7R同樣都在泰國。


鋰電池的型號同樣為NP-FW50,容量維持在1080mAh,從過去的官方數據來看,A7/A7R充飽電後的續航力最高只有340張,A7S的續航力最高則可以來到380張;但原廠的數據似乎都或於保守,因為過去小編在測試A7R時,單顆電池就曾拍攝430張照片,這次A7S我最多一次拍攝了近500張照片。


★ 有效畫素1220萬

 
對於有裁切需求的用戶來說,1220萬畫素可能會顯得不太夠用,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以及對我自己而言,這樣的畫素大小才是好用,首先硬碟空間不必一直擴充、瘦身後的RAW修圖也較有效率,以現今的CMOS製程技術來說,低畫素密度對高ISO有絕對的幫助。A7S平均一張JPG影像都不會超過10MB,就算是RAW檔多數也都在15MB以內。


★ 每秒最多只能連拍2.5張

 
連拍仍舊不是A7S的強項,因為它在一般連拍模式下每秒最高只能拍2.5張,速度優先連拍開啟後每秒最多可以連拍5張,這樣的表現與A-mount的A99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該如何選擇得看拍攝題材才能決定。


★ 支援峰值對焦

  
手動對焦可開啟對焦放大或是峰值等級,不僅拍照時用得到,錄影作業更顯得實用,尤其是拍攝移動中的目標;若你是轉接它牌鏡頭且不支援自動對焦的話,那麼峰值等級對各未來說絕對是一大誘因,加上A7系列又有著全幅的優勢,可以發揮鏡頭原有的廣角優勢,預算夠的話不必再屈就於APS-C的E-mount機身了。


★ A7S vs. A7 vs. A7R 自動對焦速度的比較

 
對焦區域的選項裡比A7/A7R要多了鎖定AF的選項,適和用來拍攝移動中的目標,這功能在RX100M3身上也曾出現過。至於A7S的對焦系統我想大家都很好奇,在小編拿到機子尚未詳讀規格表之前,一直以為A7S採用的是與A7同樣的混合式對焦系統(相位式+對比式),但後來才得知A7S的對焦系統與A7R同樣都採用對比式,不過A7S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暗部對焦能力,工作範圍在-4 EV ~ 20 EV之間,在我印象中這規格比市面上所有的可換鏡數位相機都要來得出色,暗部對焦能力僅次於A7S的應該是Canon EOS 6D(-3 EV)。


▲【Sony A7S】自動對焦速度測試‧三機比較,看完三部影片後應該可以發現A7S的對焦速度與A7R是旗鼓相當的,反應並不算慢。


▲【Sony A7】自動對焦速度測試‧三機比較,A7因為搭載混合式自動對焦系統,所以合焦的速度明顯較快。
 

▲【Sony A7R】自動對焦速度測試‧三機比較,與A7韌體都同樣更新至V1.02,看得出來A7R的對焦速度與早期相比有顯著的進步。


★ A7S vs. A7 vs. A7R 三機各級感光度的比較


A7S、 A7、A7R這三台相機的有效畫素分別為1220萬、2430萬、3640萬,在感光元件尺寸都相同的情況下,A7S的畫素密度最低、A7R的畫素密度為最高,而畫素密度的高低也是高ISO優劣的關鍵,接著我們可以看到三機在各級感光度以及多框雜訊消除模式下的比較。


 
A7/A7R的最高感光度只有到ISO 25600,至於A7S的標準感光度的ISO 100~102400,擴展之後可達ISO 50~409600,這規格當今除了N家機皇Nikon D4s擁有之外就屬A7S,同時A7S在錄影時的最高感光度也支援到ISO 409600。執行「多框雜訊消除時」僅接受JPG拍攝,感光度範圍在ISO 100~409600之間,會以連拍合成的方式來降低影像雜訊。

 
測試及試用其間A7S的高ISO雜訊消除一律選擇「一般」,消除長曝雜訊則是「關閉」,首先來看看三機在各級感光度的表現是如何!因為圖片還挺長的,建議可以直接跳到ISO 3200比較能看出差異。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光圈先決、手動對焦、風格設定: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一般、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電子快門線拍攝。

A7S:RAW+JPG原檔下載
A7: RAW+JPG原檔下載
A7R:RAW+JPG原檔下載


在ISO 1600以前三機的雜訊抑制能力都太強了,根本看不出差異,到了ISO 3200可以檢視毛球的部分,A7S在纖維處的細節都比A7/A7R來得豐富,ISO 6400時A7/A7R的毛球纖維幾乎已經糊成一團了,再來直接看到ISO 25600,A7/A7R於圖中的人偶、文字甚至是毛球的纖維也都徹底崩壞了,三機之中高ISO表現最差的應該是A7。就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A7S在ISO 6400~12800之間可視為工作值,堪用值差不多在ISO 25600。



多框雜訊消除的比較小編直接從ISO 1600開始進行測試,A7S就算到ISO 12800那毛球的纖維還是看得清清楚楚,從上圖的表現來看A7S的工作值進步到ISO 12800~25600,堪用值則落在ISO 51200。而高ISO可用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在於光圈及快門的運用可以比過去更加靈活,舉個例來說好了,除了以開放光圈拍攝之外,為了提升影像的銳利度,我偶爾也會縮光圈來作業,像A7S無法自訂最慢快門速度,我的作法就是設為M手動曝光模式,快門自訂在感光度設為AUTO ISO(ISO 100~12800)、1/160s、畫面的景深就任我決定了,這種作業方式也可套用在錄影環境下。



▲【Sony A7S】影片中是 ISO 6400~409600 影片亮度的變化。拍攝地點是夜晚的日月潭,各位應該都知道日月潭晚上根本是烏漆麻黑,只有遠方的慈恩塔閃爍著光芒,放眼望去根本什麼都看不到,其實影片一開始的亮度 ISO 6400 就跟當下我用肉眼所看到的一樣,直到ISO 25600才有顯著的差異,雖然ISO 409600的雜訊已經破表,但還是足以用來辨識。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因為現場過暗,我用靜態照片來示範一下,這張照片的曝光參數是:f/4、30s、ISO 1000。


★ DRO / HDR

 
Sony的「DRO」以及「自動 HDR」功能對攝影朋友來說不僅直覺也有效,DRO除了自動以外有六級的強度可以設定,啟用後可針對畫面中過曝或曝光不足的部份作修正,恢復應有的影像細節。HDR是以連拍三張自動合成的方式輸出兩張照片,一張是曝光標準的照片、另一張是合成後所得到的影像,拍攝前可先自訂HDR的等級,有自動與六種強弱可以設定。這回測試正好有去一趟日月潭,且天氣都還不錯,因為反差都不小,所以有試著常態開啟HDR來拍攝,比較可惜的是HDR就只能以JPG格式儲存,以下HDR的比較我都設為自動,各位可以比較看看是不是HDR在逆光暗部的細節較豐富。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HDR 關閉:可先留意畫面的左半部以及右上天空的部分。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HDR 開啟:原本背光的部分都獲得了改善,原本過曝的天空也呈現漸層的藍色。


★ 風格設定

 
A7S擁有完整13種的選項,但我想實際上各位會用到的風格肯定不會超過五種,如此一來反而會造成我在切換風格時的效率變差,例如我要從「鮮明」切到「黑白」我等於要跳過九個不必要的項目才可以找到「黑白」,這是我多年以來遇到的小困擾之一,所以我會善用將常用的風格設定直接儲存為機頂的常用設定,到時直接撥轉盤就好,不必再進入風格設定慢慢選。


在拍攝人像時小編建議可切到Natural也就是「中性」風格,然後將對比度+1、飽和度+1、銳利度+1,這設定用在RX100M3身上或是A7全系列都挺適用的,此時人像的膚色會傾向白皙,肖像風格看起來反而還沒那麼討喜。


★ 相片效果

 
早忘了是從哪一款NEX開始,Sony的相片效果內容就變得如此豐富,後來追加「水彩畫」及「插圖」效果後這功能更顯得完整,雖然小編已介紹過數十次,但還是要讓玩家知道這功能的存在;可惜的地峰就是相片效果只限在JPG環境下執行,當影像類型設為RAW+JPG或是RAW的時候,相片效果的功能是進不去的,對於這種不是很友善的操作選單Sony多年以來都不見改善,每次要特別測這功能時都會感到頭痛不已,希望後繼機能針對這部分做修正。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玩具相機:一般。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色調分離:彩色。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部分色彩:綠。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相片效果:高對比度單色。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縮樣:中央。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相片效果:水彩畫。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相片效果:水彩畫。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相片效果:插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相片效果:插圖。


★ 全景拍攝

 
全景拍攝有兩種影像尺寸可以選擇,我個人的拍攝習慣是用「標準」來作業,移動的方向可選擇以水平或垂直,利用「全景攝影」捕捉眼前壯闊的景色,或是記錄下特別的空間,拍攝前可藉由握把上方的轉盤來改變全景方向。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全景尺寸:標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全景尺寸:標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全景尺寸:寬。


★ 可錄製 XAVC S 1920x1080 60p 50Mbps 高畫質影片

 
 
A7S雖然強調可錄製4K影片(3840 x 2160、30fps),但卻需要搭配4K的外部記錄器才有辦法作業,不像Panasonic DMC-GH4單機就支援4K拍攝,而A7S支援4K Clean HDMI 輸出規格(4:2:2)算是另一個亮點。A7S與前陣子小編介紹過的RX100M3同時都支援最新的XAVC S影片格式,可錄製1920 x 1080 60p 50Mbps的高畫質影片,而A7S也是全世界第一台可進行「全像素資料讀取錄影」的數位全片幅相機,不會對影片進行分格處理,所以可避免磨爾紋的產生。

除了XAVC S格式之外,還有AVCHD的檔案格式可以選擇,不過流量只有XAVC S格式的一半,但只有在AVCHD格式下才可以啟用「雙重影像錄製」這功能,除了原本的FHD影片外,額外還可以得到一部MP4格式的720P影片。錄影期間支援所有的曝光參數調整,可以中途自訂光圈、快門、感光度,或是相片風格檔也可以任意調整。A7S若有外接記器的話,只需要按下A7S機身上的REC鍵就可以同步觸發記錄器,兩者的開始與結束時間也會一致,也可以說是A7S的小亮點。

| 接著提供一組同場景下XAVC S與AVCHD影片的比較 |


▲【Sony A7S】XAVC S / 1920x1080 / 60fps / 50Mbps HD(比較畫質) 


▲【Sony A7S】AVCHD / 1920x1080 / 60fps / 28Mbps(比較畫質) 


 
A7S內建雙聲道的收音孔可錄製立體聲,除此之外在機身左側還設有3.5mm的麥克風插孔與監聽孔,當「減少風噪音」開啟後,可以減少風切聲所帶來的噪音。

 
「斑馬圖案」適用在錄影模式下,此功能開啟後畫面高光處會顯示斑馬紋,用來提示拍攝者高光的面積是否會過大,或是拍攝參數是否需要再做調整。


▲【Sony A7S】XAVC S / 1920x1080 / 60fps / 50Mbps 


▲【Sony A7S】AVCHD / 1920x1080 / 60fps / 28Mbps 


▲【Sony A7S】AVCHD / 1920x1080 / 60fps / 28Mbps 


| 比較XAVC S 1280x720 120fps 50Mbps 影片,原始與慢放前後的差異 |


▲【Sony A7S】XAVC S / 1280 x 720 / 120fps / 50Mbps 


▲【Sony A7S】XAVC S、1280 x 720、120fps、50Mbps(調整成每秒30格的慢動作影片) 


★ 貼心的標誌設定

 
標誌設定內的式樣選擇種類繁多,包括有電影常見的2.35:1,這是一般可錄影相機看不到的功能,在構圖時的拿捏也可以更精準。

 
「安全區」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影片輸出到傳統映像管電視或是液晶螢幕四周被吃掉所做的提示,盡可能讓構圖在這「安全區」的區域內是比較保險的,因為訊號轉換的關係,訊號輸出到傳統映像管電視上畫面四周有可能被吃掉20-30%,現在液晶螢幕改善了許多,但建議還是預留10%的安全區。

 
左圖:開啟中央點之後,可以看到畫面中央多了一顆類似準星的符號。
右圖:一共開啟了90%安全區、2.35:1式樣、水平導引框。


★ 相片設定檔

 相片設定檔是A7S才有的功能,針對錄影而生的選項,無法與風格設定及相片效果一起使用,有PP1~PP7可以選擇,其中包括了Movie、Still、ITU709、ITU709、CINE1、Cine2、S-Log2這些Gamma曲線。

 
黑色等級:指的就是黑色位準,範圍從-15 ~ +15。
黑色Gamma:可用來校正低強度區域的Gamma。
膝點: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將亮度設定在一定範圍內,藉此避免過曝的情形產生。

  
Movie:適合用來拍攝動態影像。
Still:適合用來拍攝靜態影像。
Cine1:影片的風格會偏向中性且柔和。
Cine2:調性趨近Cine1,但效果更顯著。
Cine3:加強光線和陰影的對比度,並提升黑色的漸層。
Cine4:陰暗部分的對比度高於Cine3,陰暗部分的對比低於Movie
S-Log2:可增加1300%的動態範圍,呈現平順的層次效果。

  
Pro:類似Sony專業相機的標準影像畫質的色調。
黑白:飽和度為零,目的就是用來拍攝黑白影像。
S-Gamut:可搭配S-Log2一起使用,同樣以後製作業為前提。


▲【Sony A7S】相片風格檔 PP1~PP7。影片中的PP7就是以S-Log2進行拍攝,動態範圍可提升至1300%,類似RAW檔的概念,細節保留較多方便進後製做調色的動作。


★ TC/UB設定

 
用來設定計數器、時間碼以及使用者位元的顯示,這也是過去在A7/A7R身上未見過的功能。


★ 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Sony近期多款相機都支援PlayMemories Camera Apps下載的功能,註冊後相機透過Wi-Fi就可以登入專屬網頁下載Apps,小編自己的RX100M3前幾天就買了「縮時」軟體來玩,功能很齊全且還滿簡單的,期待日後能推出更多的Apps給玩家選擇,重點是希望多一點免費的程式啦。


☆ Sony A7S‧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在A7S發表以前,我壓根都沒想到Sony會推出這樣的產品,因為Sony可以說是高畫素的最大幫兇....從A77開始就可看出端倪,A7R也達到了3640萬畫素的里程碑,所以A7S的出現真的讓我感到很意外,A7S雖然擁有與A7/A7R同樣的外型與操作方式,但訴求可是大不相同,因為A7S是專為錄影而生的機種,內建獨特的風格設定檔,讓影片在前置作業時就能夠進行相當細微的調整,能充分掌握影片的層次與色彩參數,其中S-Log2 gamma的動態範圍可來到1300%,藉此讓影片中亮暗部區域的細節都能夠完整的呈現。

XAVC S影片的錄製可說是A7S的強項之一,因為它是目前唯一支援XAVC S格式影片拍攝的全片幅相機,最佳畫質可達1920 x 1080 60fps 50Mbps,另外還可以拍攝1280 x 720 120fps 50Mbps的高速影片,影片與聲音可同步並不會受到影響,進後製時可以拉成每秒30張的慢動作影片,會以四倍慢的速度呈現;無法直接錄製4K影片可說是A7S最大的遺憾,必須要外接4K記錄器才有辦法錄製4K影片,畢竟4K記錄器的單價也不怎麼友善,連A7S整組買下來隨隨便便也要150K,若不是以工作為前提一般人可能很難花的下手。

因為小編對錄影這塊實在很不熟,當然事先也曾請教過專業人士並做了些功課,同時錄製了一些XAVC S與AVCHD的影片,以及相片設定檔以及極暗環境下的高ISO表現,但對各位來說不知道有沒有搔到癢處;若沒有的話那一定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錄到4K影片...前提是A7S要拍攝4K影片的前置作業太複雜,要弄到一台記錄器,若在戶外拍攝還要弄到110V的電源,還要有合適的表現題材,在測試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小編只好放棄,只能跟各位說抱歉,請見諒。



雖然小編影片的表達能力不夠成熟,但倒是拍了不少照片,因為A7系列越用越順手,加上感光度的工作值很高,很多場景都可以輕鬆勝任;前面曾提到我用A7S拍攝時幾乎都是設在M模式,感光度設為AUTO ISO,快門速度固定在1/160s,光圈大小我可以依照景深的需要任意調整,我多數時間是搭配FE 24-70mm F4 ZA OSS,完全不需要煩惱手震的問題,加上畫素只有1220萬也不用擔心微震的可能,按快門時的顧忌自然也少了些。

A7S的對焦系統雖然為對比式,但自動對焦速度並沒有A7R初版韌體時那樣的緩慢,與V1.02版的A7R差不多,感覺只有小輸A7一點點而已。雖然是全新的感光元件,但A7S並沒有取消低通濾鏡,畫質上當然還是略遜A7R一籌,從各級感光度的比較上即能看出差異;標準感光度的工作值最高可達ISO 12800,開啟多框雜訊降噪後的工作值可達ISO 25600,這樣的表現實在很驚人,以這價位來看,同級之內是找不到對手的。

在A7S未發表之前,我其實比較中意A7要勝過A7R,A7R的影像表現雖然犀利,但高畫素對我來說的用途不是那麼大,2430萬畫素就已經很剛好了,再加上A7又有價格上的優勢,混合式對焦系統更顯得實用;不過在A7S出現後,反倒讓我更感興趣,我雖然沒有4K錄影的需求,但隨時都可以用到的高ISO作業能力,可說是它最大的優勢,只是目前售價對一般玩家來說可能還是覺得太高,等個半年蜜月期結束後可能會是更好入手的時機。

值得讚賞的部份
◎ 用鎂合金機身打造並擁有防塵防滴能力。
◎ 三轉盤設計,外加多顆自訂鍵以及Fn選項,對操作彈性非常大。
◎ 內建XGA OLED電子式觀景窗,解析度高達236萬點,強光下錄影更顯得實用。
◎ 新增「靜音拍攝」功能,可無聲無息的拍下照片。
◎ 內建Wi-Fi無線傳輸及NFC感應裝置,讓檔案分享更加的便利。
◎ 感光度範圍從ISO 50~409600,工作值至少可設在ISO 12800。
◎ 可外接4K記錄器拍攝4K影片、可拍攝XAVC S格式的高流量影片(50Mbps)。
◎ 內建影片專用的相片風格檔,可依照拍攝主題給予不同的設定,S-LOG2 gamma的動態範圍達1300%。
◎ 具備全像素讀取技術,可避免摩爾紋的情形發生。
◎ 電池續航力比A7/A7R都要來得出色。

可以改進的部份
◎ 強調4K錄影,但還需外接4K記錄器是A7S最大的罩門。
◎ 畫素降低但連拍速度卻沒有提升。

☆ Sony A7S‧拍攝樣本 Part II(機身直出無後製)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以上資訊感興趣請按讚鼓勵, 多謝支持!更多資訊請到facebook專頁



←  女人那些異想天開的避孕觀念

   Surface Pro 3電池續航力評測:不敵MacBook A 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