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安哥拉勞改營


美國安哥拉勞改營(上)
作者:趙傑   來源:境界
美國安哥拉監獄高牆之內關押著的,是這個世界的人眼中的「罪大惡極之輩」。他們有強姦犯、綁匪和兇殺犯,其中有85%的人將因死刑或終身監禁而永不得再走出去。然而,這裡面的許多人的命運,卻因著典獄長凱恩,改變了。
這是一個典獄長與監獄長達近20年的故事:因為他,美國曾經最臭名昭著、被視為密西西比河上象徵「死亡與摧殘」的安哥拉監獄,成為以福音事工為主並對外差派牧師的「天國」。他就是安哥拉監獄的典獄長凱恩。
不告訴囚犯「耶穌」,就不執行死刑
自1995年起,凱恩進入以所在地「安哥拉」之稱聞名於世的路易斯安那州州立監獄,擔任典獄長至今,今年已73歲。
1942年,凱恩出生於路易斯安那西部距離安哥拉約90里的皮特金,第一份工作是農業局職員,後成為該州公共安全與懲教部分管農商業的助理部長,該部管轄數個監獄的園林建設。1981年就任迪克遜懲教所所長,14年後進入安哥拉。
凱恩進入安哥拉之後,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要知道,安哥拉高牆之內關押著的,是這個世界的人眼中的「罪大惡極之輩」。他們有強姦犯、綁匪和兇殺犯,其中有85%的人將因死刑或終身監禁而永不得再走出去。
據估計,至少會有90%的安哥拉囚犯會死在獄中。據報導,1977年只有88人在監獄待了超過10年。截止2000年有274人已在裡面待了25 年,2009年880名安哥拉囚犯已經待了25年甚至更久。有64人已被鎖在裡面超過40年。因此,監獄人口不斷增多和嚴重老齡化問題讓每一個典獄長頭疼。
但是凱恩沒有向壓力妥協。入住安哥拉後當年,他就將安哥拉獄門打開,迎接好萊塢導演蒂姆·羅賓斯,以監獄發生過的真實故事為藍本,拍攝了影片《死囚漫步》,其中的死刑犯馬修在臨行刑前受到修女海倫愛的感動,突破心理防線走到耶穌面前認罪悔改。該片一經演出即引發轟動。
1998年他還通過一部名為《美國安哥拉勞改營》的紀錄片贏得全國人矚目。因此,凱恩接受了知名主持人查理·羅斯的採訪,並登上《時代》雜誌。接受採訪時,他說自己的願望是「為5108名絕望者帶來希望」。
凱恩試圖以親身經歷喚醒包括囚犯在內所有人的靈魂。他曾向浸信會出版社回憶自己第一次執行死刑時的情形,「機器(電刑椅)傳出一陣嘶鳴聲,然後囚犯 就死了,」他說,「當我握住他的手時,我感覺他去了地獄。隨後就有一個想法冒了出來:是我殺了那個人。我沒有對他的靈魂講一句話,沒有給他與上帝同在的機 會。上帝是怎麼想我的呢?那天晚上我決定,今後如果不告訴囚犯關於他的靈魂和耶穌的事,我就再也不為他們執行死刑。」
一名囚犯的代理律師尼克·特倫提卡斯特曾目睹了凱恩在一次執行死刑前猶豫不決的情形,他描述了一個男人進退兩難的狀態:處死那名囚犯是他的應盡之責,但是信仰使他質疑自己的職責。他開始尋求解決之道,要給囚犯們一個承諾,讓他們在失去屬世的生命之前獲得屬天的生命。
「囚犯撲克」和鬥牛賽前的禱告
就在迎接好萊塢明星的同時,1995年,剛剛就任典獄長的凱恩召集安哥拉監獄鬥牛委員會全體開會,要求對監獄每年兩次的鬥牛大會進行硬件升級,並提供專業鬥牛設備,以惠及內部囚犯們的經濟生活,同時可以帶動本地的旅遊業。
安哥拉監獄鬥牛大會始於1965年,每年舉辦兩次。因賽事中使用主要道具撲克,鬥牛大會又以「囚犯撲克」聞名天下。其比賽形式主要有三種:囚犯撲克 (四名囚犯在一張擺在競技場上的桌子上打撲克,這時放出一頭憤怒的公牛,最後一個離開座位的人獲勝);「勇氣與榮耀」(囚犯試圖摘取綁在憤怒的公牛頭上的 撲克籌碼,先摘到者獲勝);給野母牛擠奶。其中以前兩種形式為主。
由於比賽的危險性和刺激性,加上缺乏保護措施,鬥牛大會一直引發詬病。學者丹尼爾·博格納在安哥拉曾經用了一年研究鬥牛大會,1998年出版了《鬥牛之神》,觀察了人們對這種遊戲的反應,他寫道:「許多人都沒有笑容,反而為他們所看見的一切感到困惑和震驚。」
凱恩發動所有囚犯起來幫助與合作,為鬥牛大會設置了一套重要的保護機制,並且從經濟和環境方面提升比賽質量,從而將曾經看似殘酷的賽事變為塑造安哥拉監獄形象的重要競技表演,成為前往路易斯安那的遊客爭相前往觀看的項目。
博格納在自己的觀察中還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就是凱恩入職安哥拉的第一年,鬥牛大賽開始前,他進入場地一輛被佩爾什馬拉著的馬車,繞轉一圈然後公開禱告。
安哥拉監獄官方網站在介紹鬥牛大會時,總結了2001年賽季的成功經驗,將之歸功於監獄方面自1995年就確定的一個主要目標:修復 (rehabilitation)。凱恩主導的鬥牛委員會開始在監獄內部打造一種有利於推動囚犯產生積極行為變化的氛圍,並且在安哥拉D營監舍區建設了一 間教堂。
200位神學畢業生和「瑪拉基爸爸」
這些行為要歸結到凱恩的另一個身份,就是監獄團契事工理事會主席。這正是讓安哥拉變得今非昔比的一個重要原因。
幾乎所有監獄都在推出重返社會項目、職業培訓和教會工作等的大環境下,到達這裡的人都會說:有些事使安哥拉顯得獨一無二。「那麼,『有些事』究竟是什麼呢?」雷薩特將原因歸為新奧爾良浸信會神學院事工。
在凱恩開始負責這間監獄之後不久,新奧爾良浸信會神學院就開始為安哥拉提供四年制學位。如今,在兩百多個畢業生中,已有一部分人成為監獄牧師,開始牧養和指導其他獄友。私人奉獻已經超過1百萬美金,被用於建設教堂。
成百上千的囚犯每週都會參加教會生活,在其中禱告和敬拜。有些畢業生已經轉至路易斯安那州系統下的其他監獄,以牧師和指導員的身份服事。安哥拉已經變成一家輸送傳教士的監獄。
學院項目還衍生了其他活動。比如「瑪拉基爸爸」,該項目由國際兒童部「阿瓦納」負責。項目成立來自《聖經》瑪拉基書4:6,致力於為爸爸的孩子們提供屬靈引導。通過該機構,他們不僅希望能夠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們,而且希望影響孩子們的孩子,代代相傳。
除了監獄神學院,安哥拉的主要宗教機構還有「路易斯安那監獄教堂基金會」,該機構已經籌集了至少120萬美金用於監獄敬拜堂的建設。
獄警理查德·皮博迪已經在安哥拉工作了37年。他說,自從凱恩開始管理以來,囚犯們被鼓勵成為更好的自己,並且當他們證明自己值得信賴時,就在監獄 內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從而人盡其責,這個位置可能在教會中,也可能在職業培訓中,還可能在重返社會項目中,還可以通過為監獄雜誌寫文章,或者建立類似 「瑪拉基爸爸」的項目。獄友們將自己所參與的項目描述為一種贖罪悔改的努力。
其他人強調說,安哥拉監獄的行為尊重了囚犯們的人性。當凱恩到達安哥拉時,就開始矯正對待瀕死或已死囚犯們的方式。
他開啟了一個臨終關懷的護理所項目,讓囚犯們來照顧瀕死囚犯。即使囚犯們死了以後,也把他們當做普通人一樣來尊重,舉辦葬禮。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州也注意到並開始模仿安哥拉模式。2011年,德克薩斯州在達靈頓監獄開啟了一個神學院項目,由西南浸信會神學院負責。在雷薩特前往安哥拉的當天,有一隊來自西維吉尼亞州的人士前往參觀,而在該州,阿巴拉契亞聖經學院正在開始為囚犯們提供聖經課程。 (未完待續)
原標題:獄中天國 ——典獄長凱恩和囚犯牧師


←  祝福的奇異能力

   領袖疲乏的13個信號